目前分類:佛教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 

《梁皇懺》原來的名字叫做《慈悲道場懺法》,這是當來下生彌勒佛在夢中託夢,給這部懺法取的名字。

拜懺,就是修慈悲法門,我們拜懺就是度眾生,這是功德無量,修菩薩行,也是自利利他的慈悲行,所以叫做慈悲道場懺法。

這部《梁皇懺》是根據著很大大乘經典(有涅槃經、法華經、楞伽經、華嚴經…等經典)裡邊的經文,以及經典裡記錄出來佛的聖號,編輯而成。向諸佛懺悔時,我們一邊拜與唱、誦。在漢傳的佛教裡,這是最大的一部懺法、懺儀;而且,歷代有很多的感應事蹟。

眾生都非常的愚癡,常常在不知不覺之中,犯了錯誤,傷害了人、傷害了眾生。業力讓他們找上我們。因此就有種種的災難和病痛,分別的來阻礙自己。

拜懺,有個人對自己內心行懺悔,有對被我們得罪的人當面懺悔,或我們犯了過失對團體大眾懺悔。而我們更需要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悔,由諸佛菩薩幫我們證明懺悔。

 

懺悔的功能與功德

當我們懺悔的時候,我們的怨親、債主就會覺得我們自己認錯了,認錯之後我們要負責任,怎麼負責呢?把債還清。

拜懺能夠解怨釋結,能夠除病消災,能夠超度亡靈。虔誠拜懺,你就會除愚癡而得智慧,除瞋恨而得慈悲。

自然能夠心開意解,遇到折磨、挫折、困難、病痛或者不順利的時候,也能夠自己化解自己心中的憂愁和痛苦。

能夠有力量多做功德,多出錢,護持三寶,這是自己盡力而為的事。如果自己能來參加拜懺,那功德更大;還有,感應力更強、更多。

 

拜懺種福田-

    祈求闔府平安,為至親延壽禳災,心誠與諸佛相
    應。

拜懺增功德-

    消愆滅罪,救度冤親亡靈,迴向利益眾生。

拜懺利修行-

    洗脫煩惱惡業,換得福報智慧,發無上慈悲心。

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死亡不是一種結束,不是一切的終止,而是另一種境界的開始。神識從舊有的身體出竅之後,等於離開了生長數十年的人世間,開始為他另一次生命的開展尋找出口。

認識死亡

無論智愚賢不肖,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,只是遲速有別,種類各異。顯貴如秦始皇,雖然可以擁有世間一切,征服天下四海,但是也無法獲得長生;高齡如彭祖,縱有八百歲的壽命,從宇宙大化來看,也不過如蜉蝣之朝生暮死。宇宙含靈,乃至一切眾生,有生必有死,只是死亡的情況千差萬別,各各不同。經上將之歸納成四大種類:

壽盡而死:
    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壽終正寢,好比燈油燃燒完了,燈火自然就滅了。壽終正寢雖是一般人所期望,但還是有生命的限制,到頭來還是黃土一坏,所謂「有朝生而暮死者,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,有十年、百年而死者,雖有遲速,相去曾幾何時?」意思是說人壽有限,終究會有壽盡的一天。
福盡而死:
    經上說:「世人無知生死,肉眼無知罪福。」一切眾生的壽命像水上的氣泡一樣,氣散則滅,這一生所有的福報一旦揮霍盡了,自然就會人死神去。
意外而死:
    就是一般所說的「橫死」。突然遭受意外,迴避不及而死,例如:戰死、車禍、遭人誤殺等等,都是事先難以卜知的。
自如而死:
    前三種的死都是不可預料、不能自主的,而這種自如的死法,卻是可以把握、能夠自主的,這也就是佛門中「生死自如」的境界。佛教裡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高僧古德,要生就生,要死便死,以因緣聚散及道法圓滿為生死,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。

臨終時的現象

    佛教認為,人體是由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元素所構成,我們的身體如肌肉、骨骼部分,屬「地」,血液、精氣屬「水」,體溫屬「火」,呼吸屬「風」。亡者臨終之際,四大元素亦隨之分解,病患會有下列幾種現象:

地大增上:
    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肉體或骨骼的毛病而死,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像大地陸沈於海中一樣,緩緩慢慢的一點點沈沒、掩埋,有一種很大的壓迫感,如同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」一樣。
水大增上:
    如果這個人是因為血液循環系統不順暢而去世的話,他在臨死時會覺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樣,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濕冷感覺,然後逐漸變為火焰燃燒一般的高熱感,如同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」一樣。
火大增上:
    這是因呼吸系統障礙而去世的癥候,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燒,全身感覺到烈風吹刮,碎為微塵,片片煙飛灰滅,如同「火大落入風大之中」一樣。

死亡後的情形:

從死亡到投胎轉世的這一段時間,佛教稱為「中陰身」,中陰身會隨著前世的業力尋找他投胎轉世的因緣,等到因緣具足轉生之後,便會忘記前世的經歷,這個叫做「隔陰之迷」,因為有這種隔世遺忘的現象,所以今生不記得過去生的種種困苦,而投胎再生後也會忘記今生的煩惱。順治皇帝有一首詩說:「未曾生我誰是我?生我之時我是誰?長大成人方是我,合眼朦朧又是誰?」,就很能說明死亡狀況的流轉。

    其實,知不知道過去生,曉不曉得未來世,都不是很重要的問題。在佛法裡面,人是死不了的,死去的只是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、軀殼,而生命卻是綿延不斷的。如法正覺的道心、自性,雖歷千秋萬世亦常存不滅;佛法就是要我們知道這身體如水泡,覺悟世間如幻化,能夠如此,對於死亡的存在便能順其自然,處之泰然了。

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準提神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ZTZ05.mp3

觀音靈感神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GYLGSZ01.mp3

觀音靈感歌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GYLG02.mp3

甘露譜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GLP.mp3

歡喜觀音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ic/GYPS.rm

叩鐘偈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KZJ02.mp3 

三寶歌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SBG08.mp3

慈佑眾生觀世音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CYZSGSY02.mp3

大吉祥天女咒(善女天咒)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DJXTNZ.mp3

消災吉祥神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XZJXSZ01.mp3

蓮華生大士心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LHSDSXZ01.mp3

毗盧遮那佛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PLZNFZ01.mp3

大勢至菩薩心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DSZXZ01.mp3

梵唱文殊菩薩心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WSXZ01.mp3

藥師咒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YSZ02.mp3

甘露譜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GLP.mp3

歡喜觀音 http://file.buda.idv.tw/music/GYPS.rm 

以上出處:
http://buddha.goodweb.cn/music/music1.htm

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佛教創始於印度釋迦牟尼,以合乎理智之教說,示導人類轉迷開悟;目的在於實現淨化社會之理想,以超越階級、種族為特色。

西元前五世紀左右,古印度迦毘羅衛國(位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)的王子悉達多喬答摩(釋尊的在家俗名),於印度恆河中游流域宣揚苦、無常、無我、緣起、解脫等教法,並強調無論任何階級均可信奉其教說。

釋尊入滅後,其遺法由弟子加以結集而傳持。百年後,傳持者之間興起若干意見之爭論。

西元前三世紀,阿育王皈依佛教,不遺餘力地將佛教傳播至全印與其鄰國,而發展為世界性宗教,形成各具民族特色之教派。

其後三百年間,印度、錫蘭興起說一切有部、大眾部、犢子部、錫蘭上座部等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,均一一傳來西域、中國。

此後六百年間(西元一世紀至七世紀),大乘佛教急遽發展,教化地區亦隨之擴張,如部派佛教在印度分出經量部等,大乘則分中觀、瑜伽二大學派,且普及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(今高棉)、蘇門答臘、爪哇、尼泊爾、西藏地區、越南、韓國、日本等地。

在中國方面,部派系之毘曇宗、俱舍宗,其旁系之成實宗,中觀系之三論宗,瑜伽系之地論宗、攝論宗與法相宗等「論宗」;與涅槃、華嚴、天台、淨土等「經宗」,以及大乘別派禪宗之繁興。

此後至十三世紀為止約六百年間,印度密教由成立而興盛,其間由寂護、蓮華生、阿提沙等相繼傳入西藏,而分為寧瑪派、甘丹派、迦爾居派、薩迦派等,並及於蒙古。在中國,密教曾興盛一時,其勢壯大,而能與禪宗、淨土宗相媲美。

十四世紀以後,由於西方傳來伊斯蘭教(回教),情勢丕變。

自十一、二世紀開始,由於印度佛教發展為左道密教、印度教之逐漸復興,及回教侵入印度,而使佛教消滅殆盡,僅孟加拉一帶,仍保有些許佛教存在。此係由於脫胎自佛教之法格崇拜於十二世紀發祥該地之故。

印度之回教傳經馬來半島,於十五世紀覆亡爪哇之佛教,並北至婆羅洲,消蝕南洋之佛教圈。由伊朗入西域之回教別支,則波及中國西部。由於這兩支東西夾擊之回教勢力,致使亞洲中、南部之佛教被三分:

錫蘭、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等地尚能連結成一教圈,而由錫蘭上座部統一。

尼泊爾、不丹、西藏則在其前以金剛乘為核心,形成喇嘛教圈。十五世紀初,因迦爾居派興起,逐漸擴張勢力,致使蒙古、西伯利亞、我國西北部亦形成一喇嘛教圈。

亞洲東部的中國、越南、韓國等地盛行禪宗與淨土宗,日本則維持平安、鎌倉時代之佛教。

十九世紀,歐洲興起研究亞洲(東方學及印度學)之風氣,佛教方漸復甦,自研究而入信者亦甚可觀。至今,佛教與基督教、回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。

就佛教整體發展之路線與範圍而言,傳入中國大部地區與日本、韓國、越南者,以大乘佛教為主,稱為北傳佛教,其經典屬漢文系統;而傳入我國西藏、蒙古與西伯利亞等地區者,為北傳佛教中之西藏佛教,俗稱喇嘛教,其經典屬藏文系統;傳入錫蘭(今斯里蘭卡)、緬甸、泰國、寮國等地區者,以上座部佛教為主,稱為南傳佛教,其經典屬巴利文系統。

佛教經二千五百年之傳播與發展,其間歧生許多學派與宗派,故在教義方面亦呈現多樣性與複雜分歧之傾向。大體而言,須彌山、地獄、天界、劫末等有關世界構成、起滅等說,係繼承佛教以前之印度思想。業、苦、輪迴、解脫等說,則為古來印度思想之擴充。作為佛教與他教區別標準之三法印「無常、無我、涅槃」,或加「苦」等四法印,則是佛教之根本教義。

佛、法、僧三寶乃為佛教不可或缺之要素,其中,「佛」為歷史上開創佛教之教主釋尊,由於釋尊之涅槃,產生有關佛身之論議,形成生身、法身等二身,及法身、報身、應身等三身之論說。或以佛為前提,出現菩薩及弟子位之聲聞等說。

就「法」而言,釋尊舉出四諦、十二緣起、八聖道為教法之根本,由「緣起說」再發展為二世一重、三世兩重、六因四緣五果。大乘有實相緣起、賴耶緣起、真如緣起、法界緣起、六大緣起等;反之,四諦說無甚發展,八聖道說則全無發展。就認識而言,一方面從空有二觀、中道說,進而檢討心理,遂產生五根、五位、七十五法或百法之說;另一方面,論理形式之研究促成因明之發達。中國、日本諸宗派各依其所依之經論,造成大小乘、權實二教、頓漸二教、聖道淨土二門、顯密二教等,並創立各種教判,各自宣揚自宗教義;或與帝王、儒家、道教、神道等接觸,而發生論諍或融合之情形。

釋尊在世時,出家教團形成男女別團,依居住地之別,組織數人至數十人為一團。此等教團除須布薩、安居、自恣等行事外,並有出家、受戒等儀式。會議方法採用羯磨、投票等。進而規定教團之生活規範者,即為戒律。

釋尊入滅後,漸形成以出家教團為中心之風氣,大乘佛教雖加排斥,然亦無法扭轉趨勢,遂成為以寺院為中心之佛教;另一方面則有居士佛教運動之興起,而成為大乘佛教勃興的原因之一。中國方面,宗派因人而異,故寺院宗派較少,日本則自平安朝以後,寺院宗派色彩濃厚,西藏等地之喇嘛教以教團為代表,同時並掌有政權。

budd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