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園分院中醫內科 林胤谷 醫師
癢是令人非常不舒服的症狀,隨時都想去抓它。它不可預見,也難以弄清楚究竟,常常促使人不得不去看醫生。這些經常受皮膚搔癢困擾而無法止癢的病人,大部份人的心中都會疑惑自己是否肝不好或血液有問題,就醫時總希望醫師能為他抽血檢查來解除心中的疑惑。
事實上,皮膚發癢除了是許多皮膚病的特有症狀外,也可能是其他內臟疾病在皮膚上的一種表現。自古以來,皮膚即被認為可以反映出人體內各器官的異常情形,當作是內臟健康與否的指標,也難怪一般人會那麼在意這個警訊。
人為什麼會感到搔癢呢?目前我們知道除了細胞內化學物質(組織胺) 釋放的基本原因外,各類組織蛋白被破壞和各種刺激都會引發搔癢,諸如:
物理作用:冷、熱、摩擦、壓力。
化學物質:有毒植物(漆樹、藤)、藥物(青黴素、阿斯匹靈)、食品(蝦、蟹等海鮮,花生等堅果)、金屬(鎳、鈷)、化妝品、塗料、噴劑等等。
病菌感染:足癬、單純售疹、膿售瘡。
蟲叮咬:蚊、蝨、梁叮咬或寄生蟲。
皮膚病:蕁麻疹、濕疹、神經性皮炎、乾性皮膚…等。
精神因素:緊張、壓力、情感、焦慮。
全身性疾患:肝膽病、腎臟病、惡性腫瘤、血液疾病、內分泌失調、神經和精神疾病。
對一個皮膚癢的患者來說,如果無法找出各種可能的外來因素,如飲食、藥物、各種物理化學因素…等或特定的皮膚疾病或心理因素等,那就得請醫生好好幫你徹底查個清楚。
尤其對年紀大的人來說,查不出原因的皮膚搔癢,更須格外留意,要進一步瞭解身體內部的各處狀況,不要擔誤了病情,延誤治療。
以下介紹常見伴隨皮膚搔癢的內科疾病:
肝膽疾病:由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或藥物引起的肝內膽汁滯留,或膽管結石、癌症波及膽管使肝外膽管阻塞,病人會出現黃疸和皮膚發癢。
血液疾病:慢性白血病、何杰氏淋巴瘤、紅血球過多症、缺鐵性貧血。
內分泌疾病:糖尿病、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和甲狀腺機能低下症。
腎臟疾病:慢性腎臟疾患(尿毒症)。
惡性腫瘤:內臟各器官的任何腫瘤都可能會引發全身性搔癢(搔癢可先出現數年),像胃癌、肺癌、多發性骨髓瘤…等。
神經系統疾病:腦瘤、神經壓迫症。
一旦發生皮膚搔癢,首先要找出原因,若是找不到原因,或癢感持續、反覆不癒,最好去看醫生,找出病因而加以去除;千萬不要去搔抓,抓癢儘管能暫時減輕搔癢,但弊大於利,皮膚愈抓愈癢,且易導致感染。
無論中醫或西醫的治療,除了減輕癢感,主要的方法在找出原因並消除引起搔癢的內在病因。就中醫的觀點,治療疾病不能完全依賴藥物,必須注意膳食調養,「擇其所宜,避其所忌」。當患有皮膚搔癢的疾病時,除了尋求正確的醫療外,也可依據個人的病情,對日常生活的飲食加以注意及做適度的調整。
當出現全身搔癢,癢無定處,皮膚紅腫,有紅疹或紅斑塊,如蕁麻疹、血管神經性水腫、皮膚搔癢症等所謂「風熱相兼」表現的皮膚病,患者對魚、蝦、蚌、蟹和海鮮等動風生熱(容易引起過敏) 的食物,以及生蔥、韭菜、薤白、生蒜、胡椒、辣椒、茴香等物,都應避免食用。平常應該多吃清淡寒涼的食物,例如絲瓜、蓮藕、小黃瓜、冬瓜、茭白荀、白菜、花椰菜、茄子、甘藍等蔬菜和梨、棗、葡萄、洋桃、甘蔗、西瓜等水果。
當出現搔癢不時發作且皮膚顏色較淡,紅疹斑塊輕度隆起,外紅內白,遇寒則病情加重(對冷過敏),如冷性蕁麻疹、皮膚劃痕症、寒冷性多形紅斑等所謂「風寒相兼」表現的皮膚病,患者應注意不可吃生冷及寒性食物,平常可多吃生薑、青椒、茴香、芫荽、薤白、胡椒、辣椒等來溫熱身體,幫助發散風寒,多吃榴槤、荔枝、龍眼、芒果等水果也會有幫助。
若是出現的皮疹因劇癢難受而搔抓有水泡、膿泡、糜爛等,像各種急、慢性濕疹等「兼夾濕邪」的皮膚病,牛奶、乳酪、咖啡、巧克力、酒類、香料(胡椒、花椒、芥末…)、海鮮、魚蝦、雞蛋及油炸食物都應該不食用,平日應多吃薏苡仁、綠豆、冬瓜、茭白荀、絲瓜、蓮藕、萵苣、空心菜、小黃瓜、莧菜和西瓜、柑、橘、柚子、梨、奇異果、芭樂等具有淡滲利濕作用的蔬果。
若是皮膚較乾燥,皮疹肥厚、搔癢脫屑,像神經性皮炎、乾癬、皮膚搔癢病、尋常魚鱗病等所謂「兼夾燥邪」的皮膚病,對酒類、咖啡、巧克力、胡椒、辣椒、羊肉和燒烤、油炸、辛辣等燥熱的食物都要避免食用;銀耳、黑木耳、南瓜、菠菜、海參、蹄筋、番茄、胡蘿蔔、莧菜和鳳梨、桑椹、香蕉、椰子、葡萄等具鮮嫩多汁、滋陰養血的蔬果則可多食用。
現代醫學研究發現,某些食物中的確含有容易過敏的成份,例如不新鮮的鯖魚、鮪魚和啤酒、紅酒、雞肝、雞肉、乳酪、牛排、香腸、番茄、菠菜、茄子、巧克力、泡菜等皆含有較高的組織胺;帶殼海鮮、番茄、草莓、豆子會刺激肥大細胞;酒、咖啡、茶、山葵、紅辣椒會造成血管擴張;竹荀、香蕉、鳳梨、茄子、酪梨、胡桃含serotonin,荸薺、粟子、芋頭、竹荀、山芋含choline 都容易造成不良的過敏反應。適宜的飲食對疾病的復原十分重要,許多皮膚病的反覆不癒、搔癢難忍(如濕疹、異位性皮膚、蕁麻疹、乾癬等),往往和體質特殊與食物過敏有關,所以除了對症用藥外,藉由調整飲食習慣,「與之所宜、禁其所忌」,根據疾病的性質,配合食療或藥膳和重視忌口來改變個人體質,不僅能提高療效,更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,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。
http://www.cgmh.org.tw/new1/200509/5_1.htm